hiking

想登山,先從選擇路線開始(下)

(圖、文/王仁豪)

在上篇介紹完路線的觀念後,接下來我要介紹登山界最常用的地圖:上河文化出版的「台灣百岳全集」。除了有清楚的等高線與地圖之外,在每條路線都有附上「步程示意圖」(如圖一),除了可以知道預估花費時間外,還可以搭配「高差示意圖」(如圖二)以了解路線海拔升降,相當實用!若未來還有機會爬其他的山,推薦入手一套來自行研究。

 首先,先確認自己要走哪座山頭,除了上網做一些功課之外,透過「步程示意圖」還可事先知道該路線上有哪些重要地點,而上河地圖標示的時間為一般人的腳程,並不包含休息,雖然腳程因人而異,但是卻有一個很清楚的參考時間,就像是馬拉松的配速參考般,若沒有一個參考值,在山上永遠無法得知行進速度的標準在哪,這就是我推上河地圖的原因。

延伸閱讀 :想登山,先從選擇路線開始(上)初心者如何準備登山活動 (一):GPS定位裝置

再來,養成一個重要習慣:在爬的過程中記錄自己每一段實際花的時間(筆者習慣用手機紀錄)。當你在休息時與步程示意圖做對照,可以大概判斷目前的進度是領先或落後。例如在圖一中,從「岔路口」到「奇萊北峰」標示需費時160分鐘,但超過該時間卻尚未登頂,那就得更保守考量自己的體能是否可以應付後面的路程,及早判斷及早撤退,安全才是回家唯一的路。

hiking-fastpacking-tips
【圖一】上河文化-奇萊主北步程示意圖
hiking-fastpacking-tips
【圖二】上河文化-奇萊主峰高差示意圖

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sunriver.com.tw/map_hiking_index.htm

有許多人好奇,究竟要如何利用客觀數據來判斷自己是否越級打怪,以及怎麼樣的體能狀況可以爬什麼山呢?

登山重視的數據除了「總距離」以外,還要知道「累計爬升」以及「累計下降」的數據代表何種意思。距離代表行走的總長度,通常以公里標記;累計爬升/下降分別代表垂直上/下的移動高度,通常以公尺標記。若對於總爬升沒有概念,台北101登高賽的總爬升約為390公尺,或是上網搜尋家裡附近的郊山總爬升有多少,實際走一趟就知道自己的體能可以應付多少的爬升量。

另外在Garmin較新型的錶款中,除了可以記錄完成路線的里程數、爬升下降總量之外(如圖三、圖四),在載入路線GPX檔後,還可以利用縮圖看出整段路線的升降狀況,幫助判斷接下來可能的爬升情形(如圖五)。※產品是否支援該功能,以Garmin官網公告為準

hiking-fastpacking-tips
【圖三】奇萊主北之總長度
hiking-fastpacking-tips
【圖四】奇萊主北之總爬升/下降
hiking-fastpacking-tips
【圖五】奇萊主北之高度變化圖

以下舉例幾條路線之里程及爬升下降數:

路線名稱里程(公里)爬升/下降(公尺)路線類型備註
台北象山4Km200m+ / 200m+A進A出郊山
奇萊主北22Km2200m+ / 2200m-A進A出百岳-中級路線
八通關上玉山44Km3600m+ / 2200m-A進B出百岳-高級路線
八大秀66Km4000m+ / 4000m-A進A出百岳-高級路線

再來我想介紹由較為成熟的國際越野跑組織 ITRA(International Trail Running Association),它們究竟如何定義一個路線的難易程度。

有一個指標稱為EP(Effort Point),幫助定義「賽道距離與爬升的總量」,翻譯為耗力指數,EP值越高代表完成該路線所消耗的體力越多,以客觀角度判斷路線難易度。

耗力指數的計算方式為:EP = 路線總長度(公里)+路線總爬升(公尺)÷100

例如某段路總長是10公里與總爬升1000公尺,則耗力指數為20,計算方式:

EP = 10 + 1000÷100 = 20

因此將該公式套用到表格的路線後,其分別的耗力指數分別如下:

hiking-fastpacking-tips

透過該公式,可約略量化路線里程數與爬升所帶來的難度有多少,讓你更清楚知道路線的難易度。還是一樣養成習慣,在每次的練習結束後,將完成的時間記錄下來,更能掌握自己的體能,是否足以應付未來可能想嘗試的路線。

不過,EP值仍有部分狀況未考量進去,這在台灣高山困難的地形更顯得失真:

  1. 地形問題:例如斷崖、碎石坡或連續陡上陡下的路段,雖然可能距離與爬升少,但卻會讓移動速度更為緩慢。
  2. 下降難度:因EP只計算距離與爬升值,並未考慮下降值,但爬山的高度下降過程中,往往更要求肌耐力,所以高度下降值也需記錄下來,可更全面地檢視自己體能狀況。
  3. 海拔因素:在高海拔(1,500~3,500公尺)地區,由於氧氣較為稀薄,自然會影響人體的運動表現,費力程度比平地郊山增加許多,因此平常在郊山的腳程移動速度,不見得可完整估算百岳的腳程。
  4. 天氣:台灣山區天氣變化大,而天氣差往往會導致地形濕滑,大幅影響行進速度。因此最好在自己的登山旅程結束後,一併將天氣狀況記錄下來。
  5. 路跡:許多山上的路跡並不清楚,導致要花時間找路,也因此耗時可能會比公式推算出來更多。

以上我介紹的內容與觀念,在未來仍有可能更新或被推翻,爬山就像一門學問般,不斷地有新的知識更新,同時間也淘汰許多舊觀念。在過去幾年山林開放政策後,許多人懂得自行上網學習,但網路上仍充斥著許多奇怪、落伍的登山觀念/急救知識/常識,要如何得知最新的知識或判斷該知識是否正確,除了要時時抱持懷疑的態度學習之外,還可以去上一些各地登山團體開的課程,也可以向有經驗的朋友請益,無論如何,保持學習新知以及好好鍛練體力才是平安登山的不二法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