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armin Edge 540/840/1040全系列自行車錶比較分享

文/CYTO 吳翊華

這不是一篇單純的Edge 840功能實測文,而是針對40系列的三款車錶進行比較的文章,因為840基本上就是縮小版Edge 1040,所以在旗艦機上有的它都有,因此之前1040介紹過的功能,這篇就不再重複說明,想要瞭解或複習的車友,傳送門在這裡

>>https://www.garmin.com/zh-TW/blog/cycling/garmin-edge-1040-solar-cyto/

這篇內容大綱有以下幾點

一、540 / 840 / 1040 規格比較

二、ClimbPro 2.0實測

三、資料頁面排序方式分享

四、總結建議

先給結論

大螢幕控,很常要看地圖:1040

CP值首選:840

不用觸控有按鍵就好:540

一、規格比較(統一Solar版本)

   540|840|1040 產品規格圖

從規格比較表中可以看出,這三個型號的主要差異在價格、尺寸、重量、操控方式、電池效能、儲存空間、地址搜尋、路線建立這幾個項目,我這篇就同時比較這些規格差異,也帶入實測後的觀點分享給大家,作為壓倒你們升級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**項目評分是個人認為在升級上的參考值,分數越高代表這個差異越值得投資。

>儲存空間(1/10)

這是最不需要考慮的差異,現在我們都習慣把紀錄同步至各大運動平台,所以車錶滿了直接刪除資料即可,其他的圖資與路線數據應該是放不滿的。

>裝置上建立路線(1/10) – 540(x) 840(v) 1040(v) 

需要導航的情況應該是用在陌生或複雜的路線,不管螢幕多大在車錶上規劃還是有其限制,因此還是建議預先下載主辦的Gpx檔案或應用Garmin Connect在手機、電腦上規劃後再載入車錶會是比較好的步驟。

>電池效能 (4/10)

基本上三個型號保底都有26小時,我認為都相當夠用,相信能應付大部分日常的長途訓練甚至雙塔這種一日系列挑戰,用在多日如環島的話,充電器帶著就好,當然續航力越強越不需要頻繁地充電,如果你很懶得整理充電線、找插座,便可以列入升級的考量之一,像我一周訓練時數在11小時左右,設備連結全開的1040 Solar差不多3周才需要充一次電,不過要注意的是,官方標示都為一般使用狀況,如果整路開導航加多衛星的話,耗能會急速上升,這次剛好帶著840 Solar騎 #RaphaPrestige 台南,滿電狀況下經過12小時39分的騎乘,電量最後僅剩4%,這還包括58分鐘的太陽能回充。

>地址搜尋(7/10) – 540(x) 840(v) 1040(v) 

不管是路線導航、海拔預覽、地圖查看,說Garmin最強的功能是圖資應該無庸置疑,在使用習慣、清楚度、正確性與方便性上,可以比擬手機的google map,要找路放心交給車錶絕對沒問題,因此除了預先建立路線導航外,如果中途想改變目的地或突然想查其他位置,能直接在車錶上搜尋是相當實用的方式,所以這點就可列入升級840或1040的決策要素。

>螢幕尺寸/重量(7/10)

螢幕尺寸是給正在考慮要不要直升1040的車友們參考。

車錶的螢幕大小各有其使用上的方便性,小螢幕用在XC越野這種時常有小碰撞的環境中,可以有效避免傷到車錶,如果時常有導航跟看路線的需求、習慣在一個頁面中擠入許多數據、使用觸控操作多於按鍵、視力不佳或純粹喜歡大的,這樣大螢幕一定比較友善,我個人就是比較偏好大螢幕,所以給分高,也不在乎那增加的40克重量。

>操控方式(10/10) – 540(按鍵) 840(觸控+按鍵) 1040(觸控+按鍵)

這是我認為最值得列入考量的決定性差異「保留按鍵功能加上觸控面板,絕對是操作方式的首選!」觸控能大幅增加在移動時使用車錶的效率與便利性,比如資訊頁面更換、即時調整設定、手寫輸入等等(請想像自己在滑手機)

不過因為是觸控螢幕,除非將螢幕鎖定,不然當大量汗水或雨水滴在螢幕上,還是會有誤觸或觸控反應降低的可能,因此把按鍵操作保留確實有它的必要性,另外像計圈、暫停等需要立即使用的功能,按鍵也會比觸控來得直接。

配有7顆按鍵的840

比較完規格,接下來介紹540,840上市後才同步更新的功能ClimbPro 2.0

二、ClimbPro 2.0

ClimbPro 2.0觸發步驟為,爬坡倒數>坡道資訊>爬坡完成提示

1040就推出的ClimbPro,能在爬坡即將到來時預先提供坡道資訊,包括以顏色區分坡度的視覺化海拔圖、即時坡度、總爬坡距離、平均坡度,不過這功能在1.0時需要預先置入路線才會觸發,所以原本還不是這麼實用。

現在隨著540、840上市同步更新的2.0版本,則完全無需圖資就可以直接預判路線上的坡道並給與提醒,讓它的實用性大幅提升,且經過自己實測,就算你是從山頂下滑到一半折返再往上爬,它也能從折返點重新計算到山頂的爬坡資訊,並即時提供給你,這點用在訓練補爬升時相當方便!

相信有了這功能當你和身邊車友說明接下來的坡度時,他們將對你投以景仰的眼光。

三、資料頁面排序方式分享

有別於過往的車錶,所有分頁需要自己一頁一頁去設定,Garmin在推出1040時,原廠的預設僅提供一頁的基本數據,其他許多都是內建好的頁面,當條件觸發時會自動跳出該頁面資訊,比如ClimbPro 2.0頁面、STRAVA區段計時頁面、課表訓練頁面、功率配瓦頁面,因為是自動觸發(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移除)所以會影響原本在使用的數據頁,這時候如果你需要的是原本的頁面,但資料頁排序是沒有設計過的,就得一頁一頁翻回去,增加許多時間,因此針對當前的騎乘需求,預先安排好自己想要的頁面排序,是讓這種多功能的智慧型車錶在使用上更便利的方法之一。

將ClimbPro設定在第二頁,在自動跳出並查看爬坡資訊後,向左滑便能回到自訂的第一頁

四、總結

如果你還在用20、30系列的車友,我認為升級成40系列相當有它的價值,因為在使用體驗、使用者介面設計上,40系列完全是不同世代的產品,它不僅僅是操作順暢度或電池續航力差別的問題,而是可以藉由它開啟更多關於騎乘當下的資訊、對路線的認識,還有最重要的對自己體能、數據的瞭解。

至於要選擇40系列的哪一個型號,就像一開始討論到的,整體來看,840就是1040的縮小版,540則是少了觸控螢幕的840,三款價格分別都差$4000元。

大螢幕控又有足夠預算直上1040絕對不後悔,CP值首選非840莫屬,如果覺得有按鍵就好,省點錢換540即可。

另外1040&840要買太陽能版或套裝版,我建議如果沒有心跳帶選擇套裝版會比較實用,因為Garmin的許多分析是建立在心律數據上。

最後,不管你選擇的是哪一顆,重點就是最好的車錶,永遠是適合自己的那顆,而不是最貴的那顆,希望這篇有幫助到大家做決定!
更多840介紹>>https://www.garmin.com.tw/products/intosports/edge-840-solar/